竖线
浙江大学·招生办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
研究性学习
汉字与文化-西安交通大学
2639 ¥ 598
研究性学习 共1课时
新能源技术及“碳中和”的误区-西安交通大学
4271 ¥ 598
研究性学习 共1课时
探秘石油的前世与今生-西安交通大学
3640 ¥ 598
研究性学习 共3课时
云平台填写指导!赠送:智能无人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
5858 ¥ 598
技术团队 共5课时
海水淡化-西北工业大学
1850 ¥ 598
技术团队 共1课时
云平台填写指导!赠送:诺贝尔物理学奖漫谈-兰州大学课题
3297 ¥ 598
研究性学习 共15课时
无人机云上科学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656 ¥ 598
研究性学习 共4课时
船舶的心脏·主动力系统-西安交通大学
3847 ¥ 598
研究性学习 共1课时
1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方直播
9679 免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 共1课时
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9000多名优秀学子正在港中大(深圳)求学。自2014年成立以来,经过八年的发展,大学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六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大学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截至2022年9月,港中大(深圳)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境外名校伙伴已超过127所,遍布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20个。在校学生中具有境外学分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大学面向全球招聘,已建立一支具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22年9月,已面向全球招聘引进了52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近30名,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国际计算机学会等国际知名专业技术协会会士近40名。目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教书育人热忱的优秀教师。大学已经组建由世界一流科学家领衔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大数据科学与应用创新团队、金融学研究团队、生物信息工程研究团队等。结合学科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强化产学研协调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参与粤港澳创新圈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已组建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40余个。现已建成的科研平台获批建设资金合计近26亿元。港中大(深圳)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至今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科技项目以及国家省市区人才项目以及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委托横向合作项目400余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生物医药与生物信息学、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科学、经济金融与物流等重点领域获得各级各类项目总经费超10亿元。
11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官方直播
15002 免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办 共1课时
学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9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11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官方直播
18102 免费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0年进入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17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2017年,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这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引擎,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办学模式又一次新的探索。校区按照“卓尔不凡,臻至一流”的发展定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示范区建设,致力于建设成为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造创业的高地,率先办成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新工科特色的世界一流示范校区。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弘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11月16日山东大学·官方直播
22257 免费
山东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本科招生专业9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在校生近7万人,专任教师4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长江青年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32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国家级各类平台基地2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部委级平台51个,另有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家直属附属医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70年来《文史哲》编辑部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作出的积极贡献,对办好《文史哲》杂志寄予殷切期望,对包括山东大学教师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对山东大学的亲切关怀,全体山大人备受激励鼓舞、倍感责任重大。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践行“四个服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只争朝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创新实施“七大战略”,奋力开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山大贡献!历史沿革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曾几度更名、停办、重建、合校、搬迁,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良好的声誉。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光绪皇帝的朱批山东高等学堂毕业执照(1905年)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至1914年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1906年,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1907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讲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 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又将矿业传习所扩建为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校址设在济南东关。上述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六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926年省立山东大学校门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设有附属中学。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大学部有教师320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校门1924年8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立,高恩洪任校长。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除本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东大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1928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初设文、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等八个系。1932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闻宥、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学校发展较快,声誉日隆,国立青岛大学由此崭露头角。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容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改善了办学条件。这时期由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国立山东大学校门《科学丛刊》、《文史丛刊》等刊物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学15个系,医学院不设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多为四年,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6年10月25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燫、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从此进入新的时期。1944年,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方、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课程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1951年开学典礼暨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校成功庆祝大会主席团合影1948年夏,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学校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50年代青岛山东大学校门文史哲创刊号1951年3月,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调整出去的院系有:(一)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二)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上海戏剧学院。(三)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为南京艺术学院。(四)工学院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迁至武汉与有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测绘学院,后为武汉测绘科学大学。(五)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调入原山东工学院,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后为山东工业大学。(六)农学院的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七)医学院1956年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八)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九)1954年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即现今的郑州大学。(十)在迁校济南时,留在青岛的系科,独立建院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级组织,留有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八个系,增设海洋学系,建立文学历史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大学。中文、历史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还接收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学校的影响扩及国外。1955年,华岗受诬陷去职,稍后童第周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7月,山东省副省长晁哲甫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外文系师生转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系撤销。1958年夏,晁哲甫奉调回省,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校党委书记。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济南听取山东大学教师讲解运筹学1964年,毛泽东主席给山东大学高亨教授的信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搬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后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这期间根据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于1959年秋恢复了外文系,1960年,重设政治系,建成原子能系和电子系,学校由迁济时的6个系10个专业,增至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原子能(后学生并入复旦大学,该系撤销)、电子10个系。建立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美国文学、中国古代史、微分方程(控制论)、磁学、晶体、微生物九个校属研究室。有八个专业接受培养研究生。设有三个专业的业余大学,六个专业的函授班,并招收函授研究生,在校业余和函授生达到4000人。同时,恢复了外国留学生培养工作。学校迁济后,全校九个系分驻两地,校部机关和外文、物理、电子、生物四系仍住原处,称老校;政治、中文、历史、数学、化学五系迁新校舍,称新校。1961年,学校复归教育部领导,学校文科向社会科学领域开拓,理科突出数学、磁学、晶体、微生物的六十年代新特色,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0年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外文、历史四系南迁曲阜,与曲阜师范学院合并,时称为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迁至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电子、化学、光学(新建)五系留在济南,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1974年初,山东大学恢复原建制。2000年7月22日,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成立大会1978年,孙汉卿任校党委书记,吴富恒任校长。1984年,邓从豪任校长。经教育部批准,1984年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设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986年,徐豫龙任校党委书记。1987年,潘承洞任校长。1988年,陈之安任校党委书记。1996年,曾繁仁任校党委书记。1998年,张乐岭任校党委书记,曾繁仁任校长。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注1)、原山东工业大学(注2)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展涛任校长。2002年8月,邵桂芳任校党委书记。2005年2月,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2008年11月,徐显明任校长。2011年10月,李守信任校党委书记。2013年10月,张荣任校长。
11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招办官方直播
18017 免费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11月14日云平台填写在综招中的重要作用
8665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11月13日浙江大学·招办官方直播
33157 免费
浙江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5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9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901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97.1万册。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3136人、国际学生5609人、教职工977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3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在2022年2月国家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1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产出了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努力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11月12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官方直播
10082 免费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016年10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学校招收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2020年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面积33.37万平方米,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20.43亿元兴建。校园紧邻神仙岭和龙口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共有21栋建筑,包括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矗立于中心广场的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是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主楼高156米,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二、办学定位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贡献。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发挥两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建立世界级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地位的学术成果。三、办学特色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精英教育。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以俄语为主。俄语语言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深入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展素质教育,重科学基础、强创新实践。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四、人才培养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学校从2017年起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国内本科招生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模式。学校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1340人。2021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00名(含4名留学生),其中16名同学获得莫斯科大学“红本”毕业证,中国籍本科毕业生中86%在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截至2021年底,赴莫斯科大学留学的30名同学中已有17名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五、学科专业学校依托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和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应用的办学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打造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9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科11个专业方向、2个博士学科,其中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学校现开设9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化学、俄语、生物科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即将开设一批自然科学类、工程类、艺术类专业。研究生专业学校现开设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材料学、纳米生物技术、地球生态变迁与人工干预系统、国际经济与商业、俄罗斯语言文化、对外俄语教学、城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国际经济(商)法、国家审计和无机化学等11个硕士专业方向;俄语语言文学、生物学2个博士专业,均实施莫斯科大学培养方案。国际学生培养学校重视多元化国际教育环境的营造,从首年招生起,就有国际学生入学。目前,在校国际学历生的比例超过10%,有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的中国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对国际学生采用与国内学生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住宿管理、文体活动等均与中国学生一致,使得中外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六、科学研究学校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研究的优势,正在启动设立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前沿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以及SMBU-Sistema合作基础实验室、SMBU—Roscosmos合作基础实验室。根据深圳区域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研究能力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七、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38人,包括莫大选派教师216人、全球招聘及北理工选派教师122人(外籍14人),其中84%具有博士学历,75%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现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5名,国家人才专项2人,深圳市人才专项18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初步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学教师为主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生师比小于10:1。 学校正面向全球开展英才招聘工作,着力引进国际知名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积极组建由俄罗斯知名学者、国际学术大师领衔的高层次学术团队,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师资队伍。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直播
16799 免费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发端于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培养。1950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研究实习员的招考和培养工作。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中央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1955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后颁布实施。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77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为适应各研究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需要,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78年,恢复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入学。1982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2000年12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155人,其中两院院士191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28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537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640名;在学研究生57375名,其中博士生占近51.3%;在学外国留学生1808人,其中外国博士生1144人,外国博士生在学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72个,其中院系47个,其他各类科教机构25个。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是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战略使命的重要依托。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利用科教融合平台,遴选中国科学院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9526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1342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61名当选为两院院士。国科大始终秉承中国科学院的育人传统,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学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成果和产出都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截至2021年12月,分布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国科大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国科大共有、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文献情报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文献,同时学生也可在中国科学院各分院、各研究所以及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玉泉路校区的图书馆,使用各类资源和服务。国科大教学设施优良,全面应用多媒体、网络视频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国科大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截至2021年12月,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6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此外,国科大还拥有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6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保持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优势的同时,国科大近年来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管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实力也逐渐显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99个。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在2022年3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中,国科大全球排名42位,位列内地高校第一位。在ESI全部22个学科排名中,国科大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跻身ESI前万分之一行列;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地球科学、生物与生化、物理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19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学科。以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强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依托,国科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学术合作和师生交流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目前,已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以及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美国科学院等国际知名科教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国科大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副会长单位及中澳一流大学合作机制首批加盟大学。国科大设有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学院、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等中外合作机构。国科大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参与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建设,在斯里兰卡、缅甸、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国科大海外联合科教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学生奖学金等项目,培养知华、友华的外国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国科大现有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丹麦、巴基斯坦、肯尼亚等91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国科大实施本科生公派赴境外学习交流项目和博士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近年来,国科大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谦逊务实、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将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植根大学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学校通过前沿讲座、论坛报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式,继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发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培育“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涵养“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国科大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科体系、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到2025年,国科大整体实力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5年,国科大将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成熟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11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官方直播
24444 免费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后发展为中央军委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时间先后,学校开设语种包括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日语、阿拉伯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僧伽罗语、马来语、瑞典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瓦希里语、缅甸语、印尼语、意大利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豪萨语、越南语、泰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洛伐克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挪威语、冰岛语、丹麦语、希腊语、菲律宾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拉丁语、祖鲁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梵语、巴利语、阿姆哈拉语、尼泊尔语、索马里语、泰米尔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蒙古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茨瓦纳语、恩得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库尔德语、比斯拉马语、达里语、德顿语、迪维希语、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隆迪语、卢森堡语、卢旺达语、纽埃语、皮金语、切瓦语、塞苏陀语、桑戈语、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学校秉承延安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前已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国内高校首个教材处,建立北外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原亚非学院基础上,扩建为亚洲学院、非洲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等特色研究机构。学校拥有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国家语委科研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以及3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3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学校另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被授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国际论坛》《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种CSSCI来源刊物,《国际汉学》《中国俄语教学》等2种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出版其他中文学术期刊7种;主办ESCI英语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应用语言学)及其他多语种期刊共11种,覆盖英、法、西、阿、俄、德、葡等7个语种。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开设本科专业121个,其中46个专业是全国唯一专业点,33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1个(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教育学、世界史),专业硕士点8个(金融、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法律、会计、工商管理硕士),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六大学科门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外语教育学”获批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级为A+,位居全国榜首。在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语言学位列60,英语语言文学位列151-200位,位居国内同类院校之首。学校本科在校生5800余人,研究生(硕士、博士)3700余人,留学生1200余人。北外注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另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近200人。学校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长江特聘”“青年长江”等高水平师资。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外与世界上81个国家和地区的324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署交流合作协议,与美国布朗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学校在亚、欧、美18个国家建设有23所孔子学院及独立孔子课堂,数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其中7所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按照揭牌时间先后,孔子学院(课堂)为: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法国ESCP欧洲商务孔子学院、美国玛利诺学校孔子课堂、英国开放大学网络孔子学院。北外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近153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近216万册,中外文报刊1123种,中外文数据库102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政治、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藏书体系。学校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开放、互联、智能、创新、融合”的信息化发展体系,开发多语种网站、数字北外、数据中心、网络教学、教学资源等软件平台;建设智能教室和智能学习环境,形成多项标志性成果。2021年完成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北外试点工作,发布《人工智能助推高校教师发展之北外倡议》。建设世界语言博物馆,打造语言文化新地标,落成新校史馆,全面展示北外办学历程。北外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教育、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批批从北外走出的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国、全国各地,活跃于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成为精英翘楚、社会栋梁。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余人,出任参赞2000余人,学校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当前,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施人才强校、学术兴校、全球立校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建设国际化、重特色、高水平、综合型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山东省教育云服务平台的重要性
18701 免费
技术团队 共1课时
直播宣讲内容:①新高考背景下的多元化升学方式②高中生必填云平台的意义分析③山东省教育云服务平台填写指南④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及重要性
5月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政策宣讲(19:00开播)
8120 免费
宁波诺丁汉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宁波诺丁汉大学介绍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中国第一所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由前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担任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Nick Miles)担任执行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引进一系列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学位课程,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全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截至目前,已有本科、硕士、博士共18000多名毕业生从宁波诺丁汉大学走向世界。继续求学的毕业生中超过31% 的学生被牛津、剑桥、斯坦福等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学录取,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75%的学生进入世界500 强企业、中外知名企业或机构,并受到雇主的广泛认可。在伦敦金融街顶级投行、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大型跨国公司、尖端技术实验室、各国顶尖名校,到处都能见到宁波诺丁汉大学学子的身影。大学概况超过30%毕业生前往世界排名前十的顶尖高校深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师生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超100个中外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和海外公益活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认证宁诺学术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与英诺一致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大学目前有约8000名学生,其中超7%的学生来自港澳台,以及70个国家和地区。校园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占地面积887亩。大学拥有三大学院: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工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于2008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2020届高考统招毕业生去向为:继续升学 83.3%;直接工作 7.5%;自由职业 0.9%;自主创业 0.5%。选择升学的毕业生中,去往世界前 10、 50、 100 院校的人数占比分别为:31.1%、58.8%、86.9%。据不完全统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约75%去往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世界 500 强或中外知名企业机构,平均税前月薪(10,501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5,102元)(数据源:智联招聘)。 360o全景看校园
7月23日潍坊职业学院·官方直播
5637 免费
潍坊职业学院-招生办 共1课时
学校简介潍坊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综合竞争力100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第一名。 学院坐落在世界风筝都——山东省潍坊市,现有滨海、奎文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林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经营管理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10个全日制二级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等跨专业教学机构,开设“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3个,三年制高职专业53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4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2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8名、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名、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4名,聘任发展顾问、产业教授等16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8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6个、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 深化产教融合、学岗融通的“双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先后与潍柴、海尔、歌尔、北汽福田等8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1个、共建专业40个。牵头成立山东省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学前教育产教联盟,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被评为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山东省1+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大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学徒制、山东省混合所有制项目试点,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成效显著,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入选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山东省首批学分制管理试点高职院校、山东省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试点院校、山东省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17个项目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包括9个骨干专业、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现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山东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4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7个。学院主持、参与8个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5项。 大力开展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建有15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89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29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2800多篇,荣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410余项。组建20支科技服务团队,近三年开展社会服务119020人次。成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农业经理人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年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近三年实现各项社会服务收入6400余万元,学院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重要集聚地。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平台孵化、双线并行”工作机制。先后同60多所国(境)外高校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派出10批次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研修,引进外籍教师50余人,培养外国留学生600余人。选派4批农业专家赴刚果(金)承担商务部援非项目,在巴基斯坦、刚果(金)等建成海外技术培训中心3个,举办中外(鲁台)合作办学项目2个,成立中德潍萨学院和山东(潍坊)中德师资培训基地,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标准;与韩国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和游学活动。学院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深入挖掘“明德尚学 强能善技”校训文化内涵,凝练形成“崇实尚行 敢于争先”潍职精神。广泛开展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七个一”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4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85项(其中一等奖32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54项。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171项,2020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1金1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1金1银。学院获评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退役士兵单独招生试点学校、山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保障学生成长成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和欢迎。 2020年11月8日,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学院成功举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活动并讲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展示活动中,陈宝生、刘家义来到职教活动周活动现场,观摩了参展学院、企业展板及学生技能才艺展示,参观了学院实训中心,视察了由学院承办的高职工业设计技术赛项和园艺赛项比赛现场。活动的成功举办赢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经过6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院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学院将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创建”的工作主线,以“双高/职教高地”建设为抓手,聚焦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建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全力打造“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
6月28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官方宣讲
6693 免费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1999年曾用名为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与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并更为现名。2007年,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级高职示范校建设、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部高职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和北京市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等重大机遇,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2007年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2010年成为教育部全国20所“国家级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之一;2015年率先启动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201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十所院校之一);2018年、2019年,连续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同时荣膺三项50强的全国7所高职之一);2021年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2022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学校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校园占地807亩,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筑面积33.7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24.5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亿元。校内建有包括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8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60个。建有北京市工程师学院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3个。建有专业标准的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是北京市第54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地。图书馆建筑面积2.7万平米,藏书近120余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学校开设机电、航空、汽车、电信、生物、经管、艺术七个专业群共30余种专业,设有机电工程、航空工程、汽车工程、电信工程、生物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七个二级学院以及士官学院、基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展“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教育、定向士官培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复合生源、多学制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万余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639人,高职学生5353人,贯通培养学生1286人。现有教职工862人,其中专任教师52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71人,博士学位教师8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6.8%。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02人,占38.2%。专业课教师382人,双师素质比例达92.1%。拥有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1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职教名师5人、高创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聘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逯家富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首席专家,“长城学者”陈勇和高级工程师、飞机铆装钳工高级考评员白冰如作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学校教师近五年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2项,总数名列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在教育部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连续六届获得一等奖,是北京市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2021年,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企业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2021年,学校以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2025年完成“双高计划”第一周期建设任务,关键办学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保持在全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第二步是到2035年,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高等职业学院;第三步是到2050年,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办学声誉获得世界公认,全面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
6月27日北方民族大学·官方宣讲
7808 免费
北方民族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北方民族大学概况北方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八省区的中央部委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校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坚持激发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55个民族的博士生、硕士生、本(预)科生2.2万余人在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6万余名毕业生扎根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捍卫者。学科专业:学校植根宁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办学宗旨。现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民族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等3个省部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部级优势特色专业,自动化等7个省部级“十三五”重点专业(群),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省部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材料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技术基础等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培并举,着力建设政治坚定、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500人,专任教师近11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师资近50%,博士比例47%;聘任院士2名;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机教师团队获批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7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个团队入选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学研究:学校坚持“科研追求原创,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提升学校”理念,主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研究、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民族学、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获得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工业设计中心;1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全国化工及机械基础科普基地”、1个省部级“电子科学与物理示范中心”科普基地。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合肥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指定的对口支援高校。学校与北京大学、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共享集团等深入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互促共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设有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现有7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创新创业:学校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实施“专创融合‘5+3’教育打造 ‘六个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守民族院校初心使命,传承民族院校红色基因,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6月27日三江学院·官方宣讲
5137 免费
三江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三江学院地处“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三江学院的校名来历可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前身)。1992年3月,东南大学陶永德、戚焕林,南京大学丁承憼,南京职工大学谢明才四位退休和即将退休的教授、教育管理工作干部发起并创办三江大学,1993年6月江苏省政府同意三江大学筹建并试招生,1995年4月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校,1999年学校定址于雨花台区铁心桥,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定名为三江学院。2006年5月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07年5月学校作为全国首家民办本科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江苏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项目的试点高校。2014年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7年学校获批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学校在省编制部门登记为事业单位。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三江学院在创建时确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原南京工学院院长钱钟韩教授出任首任董事长,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出任名誉校长,并亲笔题写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的校训,东南大学陶永德教授担任首任校长。2003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学校在原董事会基础上改组成立理事会,由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省教委主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陈万年教授任理事长、校长、党委书记,著名社会活动家、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生前任学校名誉理事长,世界著名侦探家、美籍华人李昌钰博士任学校名誉教授。学校现任理事长丛懋林教授、校长吴中江教授、校党委书记封超年教授。钱钟韩教授在学校创建时曾挥毫写道:“弦歌不绝、学海无涯、泽被三江、志兴中华”,可谓是“三江传人办三江”,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江传人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三江学院弘扬三江师范学堂“俭朴、勤奋、诚笃”的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以“唯实求真,开拓创新”为校训,以“严谨、勤奋、自强、和谐”为校风。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公益性、非营利办学宗旨不动摇,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全面开放、协同发展的办学道路不动摇,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改革创新,各项事业长足发展。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细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把三江学院建设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成功的、充满幸福感的、地方离不开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学校现有铁心桥主校区、东校区、南校区、东山校区四个校区。铁心桥主校区座落于南京城南雨花台区牛首山麓新秦淮河畔,位于二水三山之间,“南望牛首,东望方山,北望紫金”“大江雄浑,秦淮澄清”(均选自原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创作的《忆江南》一诗),欧式校舍,典雅壮丽,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绿化率达70%。四校区占地面积共1030.4亩,建筑面积47.47万㎡,教学行政用房约20.75万㎡,学生宿舍面积14.37万㎡。千兆光纤校园网覆盖整个校园,图书馆藏书373万余册。三江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000余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学校以“强化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为指导,组建了与江苏省支柱产业和新产业密切对接的六个专业集群,形成了工、文、管、经、法、艺、理等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级品牌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利用“名校强市”的资源优势和民办机制,实施“积极引进、着力培养、择优聘用、逐步强化”的建设方针。任课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8.8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6.9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3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5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54人,专业带头人均具有高级职称。学校一贯注重科研平台建设,近三年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同时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新增横向课题236项,知识产权授权44项。全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收录50余篇,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80余篇;2020年,获批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外南海历史舆图研究基地”。三江学院实施综合改革,凝炼培养特色。坚持应用型培养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了“认证导向、业界认可”的培养标准,构建了“模块结构、项目载体”的培养方案,试行了“分流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开展了“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课程改革,强化了“贴近工程、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采用了“能力导向、多样多维” 的学习评价,实行了“三师引领、三段对接”的学生管理,创建了“三教融合、三院协同”的培养模式。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立项建设教材8本,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9门。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已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55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置了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开设了“基础+模块”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以竞赛为核心、创新项目训练及创业项目实践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通过建设双创竞赛平台、双创活动交流平台、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双创教学资源平台、众创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推进实施一生一赛、一生一项、一生一证、一生一课、一生一师等“五个一”工程,积极打造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赛训平台,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活动普及化,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日渐凸显,自2007年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来,学校累计立项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2218项,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464项,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400余所民办及独立学院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8名、在2017-2021年全国近700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50名。学校注重校企协同,共建实践平台。与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恩智浦公司、中电光伏、古檀网络等企业共建有20多个特色实验室(实验中心),与华为、隆基乐叶、天目湖旅游股份、江苏省演艺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电子与信息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数字贸易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研学教育产业学院、演艺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拥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有近300个实验室,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的资源条件基本形成。三江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多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与美国普渡大学、纽约电影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蒙福特大学、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韩国全州大学、日本爱知文教大学、泰国那黎宣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校际交流、举办本、硕联合培养项目。2019年,我校成为“泰中教育联盟理事成员”,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合作。学校长期聘请美、英、日、韩等国外籍教师任教。2020年,学校获准建设“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为学校引进国外优秀人力资源搭建了广阔的平台。2021年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力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获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首批立项建设重点项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近三年就业率持续攀升,2021年达98.63%,既好用、又耐用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普遍评价。办学以来,学校已经向社会输送了10多万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质量人才。三江学院设有新生奖学金、学年奖学金、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多种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部分学院还设有企业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
6月27日泰山科技学院·官方宣讲
6303 免费
泰山科技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6月26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官方宣讲
7120 免费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1999年曾用名为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与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并更为现名。2007年,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级高职示范校建设、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部高职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和北京市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等重大机遇,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2007年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2010年成为教育部全国20所“国家级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之一;2015年率先启动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201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十所院校之一);2018年、2019年,连续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同时荣膺三项50强的全国7所高职之一);2021年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2022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学校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校园占地807亩,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筑面积33.7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24.5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亿元。校内建有包括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8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60个。建有北京市工程师学院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3个。建有专业标准的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是北京市第54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地。图书馆建筑面积2.7万平米,藏书近120余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学校开设机电、航空、汽车、电信、生物、经管、艺术七个专业群共30余种专业,设有机电工程、航空工程、汽车工程、电信工程、生物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七个二级学院以及士官学院、基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展“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教育、定向士官培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复合生源、多学制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万余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639人,高职学生5353人,贯通培养学生1286人。现有教职工862人,其中专任教师52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71人,博士学位教师8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6.8%。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02人,占38.2%。专业课教师382人,双师素质比例达92.1%。拥有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1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职教名师5人、高创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聘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逯家富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首席专家,“长城学者”陈勇和高级工程师、飞机铆装钳工高级考评员白冰如作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学校教师近五年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2项,总数名列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在教育部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连续六届获得一等奖,是北京市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2021年,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企业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2021年,学校以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2025年完成“双高计划”第一周期建设任务,关键办学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保持在全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第二步是到2035年,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高等职业学院;第三步是到2050年,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办学声誉获得世界公认,全面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
6月26日北方民族大学·官方宣讲
5139 免费
北方民族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北方民族大学概况北方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八省区的中央部委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校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坚持激发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55个民族的博士生、硕士生、本(预)科生2.2万余人在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6万余名毕业生扎根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捍卫者。学科专业:学校植根宁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办学宗旨。现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民族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等3个省部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部级优势特色专业,自动化等7个省部级“十三五”重点专业(群),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省部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材料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技术基础等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培并举,着力建设政治坚定、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500人,专任教师近11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师资近50%,博士比例47%;聘任院士2名;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机教师团队获批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7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个团队入选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学研究:学校坚持“科研追求原创,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提升学校”理念,主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研究、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民族学、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获得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工业设计中心;1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全国化工及机械基础科普基地”、1个省部级“电子科学与物理示范中心”科普基地。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合肥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指定的对口支援高校。学校与北京大学、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共享集团等深入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互促共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设有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现有7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创新创业:学校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实施“专创融合‘5+3’教育打造 ‘六个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守民族院校初心使命,传承民族院校红色基因,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6月26日合肥工业大学·官方直播
5766 免费
合肥工业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4部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4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设有本科专业101个,其中4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TOP100中位列第8位。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校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校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学校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一百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6月26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官方宣讲
5973 免费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学校简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47人,其中本科生15147人。办学思路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增强办学实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以服务与贡献拓展办学资源,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3人,外聘教师165人,折合教师数895.5人,生师比17.42:1。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40人,高级职称占比38.62%;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64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33%;双师双能型教师328人,占比40.34%。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教学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39人;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教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9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9.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6亿元,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等210个,含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实验室8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图书馆面积4.2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87.27万册,电子图书208.58万册,电子期刊86.83万册,数据库32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5GB,覆盖校园的信息点14845个,建有统一身份认证的教务、学生、科研、图书等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人才培养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高度契合广西“14+10”现代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航天品质培育,确立了以“123456”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2个、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7个、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4个、广西一流本科课程13门。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建设10个重点学科,其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现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获批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治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单位。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49项,横向项目15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86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462篇;获知识产权授权929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文化育人 学校以“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大学文化建设理念,2015年创设国内高校第一个“航天日”,实施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促进桂航学子在精神上成人,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行业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天路”。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和多名航天系统两院院士认为,桂航学子具有鲜明的“航天品质”。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和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国际交流 学校立足广西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广西“三大定位”使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乌克兰、尼日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学历教育、专业共建、学分互认项目40余项,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2019年,学校来华留学生比例达到2.67%,学生国际化全国排名102位,创立了留学生教育“桂航品牌”。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校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88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91项;近三年,获体育竞赛类国家级第一名1项次,第二名3项次、第三名2项次。2017-2020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31%、92.80%、94.25%、90.35%。2019年11月,学校在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近几年,有300余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日新”桂航精神,秉承“尚德、博学、慎思、笃行”桂航校训,致力于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会员单位、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航天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项目单位,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宇航学会、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多次荣获“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航天报》《广西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广西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道。
6月26日上海大学·官方宣讲
6219 免费
上海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关心学校建设,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或延揽人才,或规划学科,或执掌教务。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则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6月25日国防科技大学·政策宣讲官方直播
11289 免费
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哈军工”创办于朝鲜战争期间,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其卓越的办学成效铸就了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丰碑。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
6月25日合肥工业大学·官方直播
6437 免费
合肥工业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6月25日泰山科技学院·官方宣讲
5263 免费
泰山科技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成立于2004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管、经、法、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座落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泰安,位于天下第一山的泰山脚下,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状分布四通八达。学校建有古书院围合式的现代书院、高规格图书馆、一流的实验设施、先进的淬炼领导力训练基地等,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6月25日聊城大学·官方宣讲
6708 免费
聊城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聊城大学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传承百年办学传统,独立办学近半个世纪,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5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9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2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4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970人,正高级岗位人员221人,副高级岗位人员740人。现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5人,海外高层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5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 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山东省理论工程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9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12个,山东省高校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17项,省部级课题79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6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华龙舟大赛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在校生每年获得奖励5000余人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面积近8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3亿元。图书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现有纸质藏书258.82万册,中外文期刊1950种,电子图书310万种,电子期刊3.5万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0个。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教学相长、学风浓郁,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最美校歌”“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6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官方宣讲
7020 免费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6月24日聊城大学·官方宣讲
5230 免费
聊城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聊城大学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传承百年办学传统,独立办学近半个世纪,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5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9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2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4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970人,正高级岗位人员221人,副高级岗位人员740人。现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5人,海外高层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5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 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山东省理论工程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9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12个,山东省高校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17项,省部级课题79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6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华龙舟大赛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在校生每年获得奖励5000余人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面积近8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3亿元。图书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现有纸质藏书258.82万册,中外文期刊1950种,电子图书310万种,电子期刊3.5万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0个。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教学相长、学风浓郁,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最美校歌”“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6月19日上海大学·官方宣讲
7047 免费
上海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关心学校建设,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或延揽人才,或规划学科,或执掌教务。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则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6月19日聊城大学·官方宣讲
6162 免费
聊城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聊城大学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传承百年办学传统,独立办学近半个世纪,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5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9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2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4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970人,正高级岗位人员221人,副高级岗位人员740人。现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5人,海外高层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5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 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山东省理论工程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9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12个,山东省高校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17项,省部级课题79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6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华龙舟大赛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在校生每年获得奖励5000余人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面积近8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3亿元。图书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现有纸质藏书258.82万册,中外文期刊1950种,电子图书310万种,电子期刊3.5万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0个。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教学相长、学风浓郁,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最美校歌”“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4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官方直播
9365 免费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哲学、政治学获评A,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约翰•邓恩等68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47.34万册,电子图书445.86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6月18日国防科技大学·政策宣讲官方直播(19:00开播)
7989 免费
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哈军工”创办于朝鲜战争期间,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其卓越的办学成效铸就了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丰碑。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
6月18日兰州大学·官方宣讲
6789 免费
兰州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直播
10168 免费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发端于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培养。1950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研究实习员的招考和培养工作。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中央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1955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后颁布实施。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77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为适应各研究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需要,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78年,恢复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入学。1982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2000年12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155人(含院士191人),其中两院院士191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28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537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640名;在学研究生57375名,其中博士生占近51.3%;在学外国留学生1808人,其中外国博士生1144人,外国博士生在学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72个,其中院系47个,其他各类科教机构25个。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是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战略使命的重要依托。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利用科教融合平台,遴选中国科学院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9526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1342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61名当选为两院院士。国科大始终秉承中国科学院的育人传统,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学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成果和产出都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截至2021年12月,分布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国科大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国科大共有、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文献情报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文献,同时学生也可在中国科学院各分院、各研究所以及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玉泉路校区的图书馆,使用各类资源和服务。国科大教学设施优良,全面应用多媒体、网络视频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国科大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截至2021年12月,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6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此外,国科大还拥有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6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保持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优势的同时,国科大近年来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管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实力也逐渐显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99个。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在2022年3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中,国科大全球排名42位,位列内地高校第一位。在ESI全部22个学科排名中,国科大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跻身ESI前万分之一行列;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地球科学、生物与生化、物理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19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学科。以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强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依托,国科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学术合作和师生交流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目前,已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以及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美国科学院等国际知名科教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国科大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副会长单位及中澳一流大学合作机制首批加盟大学。国科大设有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学院、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等中外合作机构。国科大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参与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建设,在斯里兰卡、缅甸、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国科大海外联合科教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学生奖学金等项目,培养知华、友华的外国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国科大现有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丹麦、巴基斯坦、肯尼亚等91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国科大实施本科生公派赴境外学习交流项目和博士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近年来,国科大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谦逊务实、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将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植根大学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学校通过前沿讲座、论坛报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式,继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发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培育“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涵养“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国科大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科体系、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到2025年,国科大整体实力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5年,国科大将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成熟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政策宣讲官方直播(19:00开播)
8972 免费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由北京校区、珠海校区两个校区(含四个校园)组成。北京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珠海校区于2019年4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现有本研学生3600余人。学校设3个学部、27个学院、2个系、11个研究院(所),4个书院。馆藏图书490余万册、电子图书970余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现有38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首都新型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1个、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重要平台15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35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教职工3437人,其中专任教师2313人,9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2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4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4人、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42人。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国际交流合作广泛。2020年,学校发布《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助力建设全球卓越学术共同体、教育创新共同体、青年发展共同体、高校社会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愿景。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深造、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6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官方宣讲
7108 免费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共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由北京校区、珠海校区两个校区(含四个校园)组成。北京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珠海校区于2019年4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现有本研学生3600余人。学校设3个学部、27个学院、2个系、11个研究院(所),4个书院。馆藏图书490余万册、电子图书970余万册。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现有38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首都新型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1个、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重要平台15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35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教职工3437人,其中专任教师2313人,9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2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4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4人、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42人。北京师范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国际交流合作广泛。2020年,学校发布《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助力建设全球卓越学术共同体、教育创新共同体、青年发展共同体、高校社会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愿景。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深造、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2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优秀中学生线上冬令营招生简章
8558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2022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优秀中学生线上冬令营招生简章为增强优秀初三、高中学子对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了解,激发初高中生对经济、金融、财政、统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学科的兴趣,吸引优秀的中学生报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现启动“2022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优秀中学生线上冬令营”活动。通过参营活动,高中学子有机会了解学科分支、实际应用、职业展望以及体验高校学习生活,为高考后志愿填报及专业的选择提供很有益的帮助。我们真诚地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相聚线上夏令营,共同感受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魅力! 一、时间本次冬令营将于2022年1月22日至24日举行,共计三天。二、形式本次冬令营全程在线上举办,具体线上参营方式待录取后通知。三、主要内容冬令营主要活动包括经济学科各类专题讲座、经济学实验体验、优秀经济学子分享、经济学各学科教师与中学生的teatime沟通交流、家长沙龙、新高考改革的选科、选专业及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讲座、厦门大学历史文化讲座及厦门大学招生讲座等,同时提供全国优秀中学生线上沟通交流的机会。四、申请对象及条件1. 各地优秀中学初三及高中学生;2. 学习成绩优秀;3. 对经济学科有浓厚兴趣;4. 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5. 英语水平良好。五、参营费用:六、申请办法1. 报名网址:http://app.soe.xmu.edu.cn/summer/2. 报名截止时间:2022年1月13日中午12:003. 材料准备:1)网上注册2)填写申请表3)上传加盖学校公章的高中成绩单(每学期期中和(或)期末成绩单,最好有排名信息)4)上传获奖证书(如有)5)提交待审核七、营员选拔我院将根据申请者的综合情况,全面考量,综合评估,择优选拔参营营员并根据报名情况滚动录取。参营入选名单最晚将于1月18日前直接通知本人(以Email或短信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请有意向参加的同学尽早报名。八、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592-2180855、2181098、2188655、2181108电话咨询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2:00,14:30-17:30联系邮箱:econcamp@xmu.edu.cn九、其他事项说明对其他未尽事宜,冬令营组委会保留最终解释权。冬令营将根据学生表现情况评选优秀营员。十、往期冬夏令营介绍自2015年第一届冬令营开始,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优秀中学生冬、夏令营已举办六年共十一届活动,迄今为止共吸引到来自全国各地近千所中学的2500多名中学生参加,社会反响良好。2021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优秀中学生冬、夏令营吸引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陕西西安高新一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哈尔滨三中、北京四中、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河南省南阳一中、大庆一中、湖北襄阳四中、长沙市雅礼中学、重庆八中、江苏南通中学、辽宁东北育才中学、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山东东营一中、四川省成都七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广东深圳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北京市第五中学、厦门一中、厦门外国语学校等在内的近2000名优秀高中生报名,最终有400多所学校的近700多名学生入选参营,冬令营、夏令营取得了圆满成功,成为优秀中学学子借鉴、交流、学习的平台。今后,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冬、夏令营活动,敬请关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网站:http://www.soe.xmu.edu.cn/ ,了解详情: 十一、厦门大学及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简介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近百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厦大经济学科源于1921年建校伊始的商学部。作为中国大陆重点综合性大学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30多年来,经济学科发展迅速、特色鲜明,一直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之一。经济学院渊源于1921年建校初期的商学部,1981年9月15日经教育部批准,原厦门大学经济系升格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这是中国大陆重点综合性大学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是厦门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一直有站在中国人立场研究经济的优良传统,现有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8个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开设经济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11个本科专业。2005年,在厦大国际化办学战略指引下,创立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这一与国际接轨、以提升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现代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经济学科由此进入到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出现了新现象与新趋势。2016年,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致力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关注中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产出国际一流的原创性成果,成为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乃至亚洲的经济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的设立是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大大推进厦门大学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至此,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正式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经过近100个春秋的锤炼与洗礼,经济学科已经成为厦门大学最重要的优势学科和支柱学科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研究的学术重镇。2007年,厦门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双双获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017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统计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获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其中:应用经济学在155所参评高校中并列第4、统计学在120所参评高校中并列第3;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获评B+类学科,在90所参评高校中并列第10。2019年11月15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最新数据显示,厦门大学经济学与商学进入ESI全球前1%,对厦大经济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注:ESI数据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2020年1月,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专业,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3月,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 (简称QS)正式发布了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厦门大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50强。2021年6月22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厦门大学经济学科6个本科专业入选本次评选的A+专业,占厦门大学本次入选A+专业总数的1/3,此外,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其余5个专业全部入选A类专业。近年来,经济学科大力实施“质量立院”战略,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主线,更新教育观念,以国际化为导向,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和培养机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显著的成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2022年“数学英才班”报名通知
1136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新模式,北京大学在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的经验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继续开展“数学英才班”招生,欢迎广大“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学业优秀”并在数学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报考我校。一、机构与原则 我校“数学英才班”招生工作在北京大学招生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北京大学2022年“数学英才班”招生工作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程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二、招生对象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身心健康、品学兼优,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普通高中二、三年级在校学生(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 1.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获得者; 2.有数学特长,并在国内外数学专业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三、招生专业 北京大学2022年“数学英才班”招收学生录取至“数学类”专业,本科学习期间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四、报名办法 符合条件的学生需登录北京大学本科招生网上报名平台(点击进入)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报名材料。 报名时间:预计2021年11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五、选拔程序 1.初审:北京大学本科招生专家委员会将组织专家严格、公正、客观、全面地对学生报名材料进行初步审核评价,初步审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通过、不通过三个档次。初步审核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学生可直接进入面试环节,“通过”的学生获得笔试、面试资格,“不通过”的学生不再参加后续的环节。 2.考核方式:笔试、面试,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潜力。 3.考核时间:2021年12月(具体以测试通知为准) 4.入选资格认定:北京大学本科招生专家委员会根据考生的初审结果、笔试和面试成绩等考核评价情况,择优认定“数学英才班”入选资格。 5.名单公示:获得我校“数学英才班”入选资格的考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六、录取政策 获得入选资格的考生须报名参加所在省份高考(其中非应届毕业年级考生根据北京大学通知到所在省份进行高考补报名),高考成绩须达到当地本科一批次录取控制线,已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按保送程序录取。我校将符合录取要求的入选考生名单报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备案审批,办理正式录取手续。 注:1.入选资格考生应达到所在省份高中学习毕业的各项基本要求;2.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按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确定的特殊类型招生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3.高考改革省份获得入选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要求另行公布。七、重要日程 1.网上报名:预计2021年11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考核时间:2021年12月(具体以测试通知为准)。 3.考核结果公布:2021年12月下旬。 4.录取时间:以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安排为准。八、监督与公开机制 1.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考核过程全程录像。北京大学招生监督电话:(010) 62755622(纪委办公室、监察室)。 2.北京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相关信息进行公示。九、附则 1.考生申请材料应当清晰、真实、完整。申请材料中存在虚假内容或者隐匿可能对考生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事实的,按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相关规定处理。 2.我校“数学英才班”招生报名及考核不收取任何费用。考生因家庭经济原因参加“数学英才班”招生测试存在困难的,可以书面向我校申请资助。 3.“数学英才班”考生由我校单独录取,根据教育部规定,考生无需填报高考志愿,非应届考生不得作为应届毕业生录取到其他高等院校。其余高考各有关环节,须与普通高考考生一样严格遵照有关规定执行。 4.学校考核工作方案可能将视北京市疫情防控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届时另行通知。 5.本简章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南开大学——物理学科寒假营地活动(2022年)
1909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为响应教育部2020年1月17日颁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打通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强化高中教育阶段物理学科学生培养,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拓宽学科视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将于2022年1月举办物理学科寒假营地活动,并面向全国各地优秀高中学子开放。希望通过寒假营地活动的举办促进大学与中学间的交流互动,加深中学生对南开大学物理学科专业的了解,深度体验大学研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优秀学生立志进入重点高校从事基础物理研究。指导单位: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主办单位:南开大学物理学科高中基础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计划执行委员会(下文称:“执委会”)一、招收对象1、物理学科成绩优异或对物理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初三、高一年级,选科为物理学科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2、重点面向“南开大学物理学科高中基础人才培养教学基地”中学开放;3、少量名额向其他中学及个人开放申请(正在申请“基地校”中学优先);注:参加过各类物理竞赛或THUSSAT学科能力综合测试(TACA)的学生,可将获奖证明或成绩单作为辅助申请材料。二、时间安排1、报名时间:2021年12月2日至2021年12月31日,(请及时查看审核状态并完成报名)2、活动时间:2022年1月24日至2022年1月26日三、报名说明1、1900元/人(含专家授课、学习资料、营员证书等费用),基地校将统一分配邀请码进行报名;2、在网页填写个人信息并缴费。注:提交的报名信息务必真实,如有作假,一经查实,取消报名资格。四、营地形式采用在线平台进行(使用腾讯会议)五、营地内容注:具体课程时间和内容安排可能会有调整,以实际情况为准。六、营地任务及相关证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及执委会将根据营员在本次寒假营地活动的出勤情况颁发营地活动证书;三个实验中任选一个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后,根据实验报告提交情况评选学习标兵并颁发证书。对于在寒假营地活动组织过程中积极配合参与的中学及中学老师将颁发优秀组织学校证书和优秀组织教师证书。七、注意事项1、营员须按要求全程参加寒假营地活动,如遇不可抗拒因素无法参加,请及时与执委会联系;2、此次寒假营地活动由执委会负责解释,未尽事宜以执委会相关规定为准。 注:本次体验营活动与本科招生无关。南开大学物理学科高中基础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计划执行委员会 2021年12月2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介绍 南开大学物理学科起源于1919年建校伊始的理学物理门,1922年饶毓泰先生创建物理系,为全国最早建立的物理系之一,树立了理论与实验并重、学科方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专业组建成西南联大物理系,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张守廉、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人材。解放后,在沈寿春、胡刚复等的带领下,在已有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光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方向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1998年物理科学学院成立,2003年泰达应用物理学院成立。在光学仪器、光信息处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固体光谱、晶体物理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曾生长出我国第一颗单晶硅,发现高掺镁铌酸锂晶体的抗光损伤性能,高掺镁铌酸锂晶体被国际上誉为“中国之星”,光折变新效应、机理与器件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通过百年的不懈努力,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等的支持下,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物理教学与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信息光子材料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光学与光子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弱光非线性光子学科学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光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物理学科为天津市一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拔尖计划2.0),国家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四青”人才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9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3个。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一流课程,3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学院设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这三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秉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进,基本技能与创新素养并蓄,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并举,个人探索与团队合作并重”的培养理念,为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服务国家和社会意识,国际化和前瞻性视野而努力。大类招生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更为牢固。实验课程、科研培训等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以致用积累经验。物理学术竞赛、本科创新等使学生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学业导师、师生交流等制度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顺畅,学生获得教师更多的指导,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通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优秀理科人才。 学院为每位新生配有学业导师,每位学业导师负责3-4名新生,引导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使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院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如学生自主组织的“今日物理”系列讲座、物理学术竞赛(NKPT)、本科创新科研训练、海内外科研实习等,学生有机会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台湾地区大专生物理辩论高峰会(TCPT)、国际物理学家锦标赛(IPT)、美国物理年会、境内外短期访学以及国内外的科研实习和学术会议等。学院注重物理教学改革,自主设计建成了大陆首家TEAL南开公能教室,强调师生互动和同伴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学生将系统学习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计算物理、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基础课程及各模块专业课程。讲座教授介绍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刘玉斌教授 刘玉斌,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现代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理论力学》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南开大学物理学专业)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北地区工作组主任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委。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委员。全国高校理论力学研究会理事长,物理类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督学。科研方向为理论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强相互作用性质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D)《Nuclear Physics》(B)《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缪炎刚教授 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并担任助教、讲师;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系做博士后,出站时取得副教授任职资格(1994年);然后受聘在厦门大学物理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98年);2004年起任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外,1995-1997年在荷兰Amsterdam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99年-2001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系以洪堡学者身份任客座教授;2002年-2004年在大阪大学学术访问。研究领域主要在量子场论、非对易几何、PT对称量子力学、量子引力和黑洞物理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九十余篇并主持九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付学文教授 付学文,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超快电子显微镜实验室负责人,国家“四青”人才,南开大学“百青”人才,获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获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导师:俞大鹏院士),曾荣获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先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诺贝尔奖得主Ahmed Zewail教授研究组)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Yimei Zhu教授研究组)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之职。2019年入职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牵头建立了南开大学超快电子显微镜实验室。2021年获得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和南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长期从事超快电子显微镜、超快阴极荧光等超高时空分辨电子成像与探测技术开发及其在低维量子功能材料的结构、载流子及自旋等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发展了原位液相4D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超快洛伦兹电子显微镜技术,揭示了一系列液相中纳米粒子的飞秒光诱导超快动力学行为和拓扑纳米磁涡旋的飞秒光诱导磁化动力学行为;发展了双色光子诱导的近场光学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将4D超快电子显微镜的时间分辨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实现了国际上4D超快电子显微镜最高的组合时空分辨率;作为骨干研制了世界首台基于射频脉冲电子发生器、无需飞秒激光的4D超快电子显微镜,并开发了相应的射频泵浦技术,实现了对微电子器件中高频电磁波的传波动力学成像。近年来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PNAS、ACS Nano、Nano Letters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多次被 Science、Phys.org、Physicsword、Nanotechweb、Advances in Engineering等科学媒体选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寒假冬令营报名通知
4716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寒假冬令营报名通知
2024年 ICC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教育部白名单赛事
57391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2024高中生能力创新大赛(青岛赛区)参赛对象:高一、高二、高三365高考志愿(青岛赛委)参赛指导李老师:157254266292024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颁奖典礼!2023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青岛颁奖典礼现场花絮!关于举办2024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的通知 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是教育部审批通过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育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育工作,遵循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13号),现启动2024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具体赛事安排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国高中年级在读学生均可报名参赛。 二、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24年1月31日。 三、报名方式 1.团体报名:先由学校组织老师登录大赛官网注册团体参赛账号,注册成功后点击登录,按要求填写、下载申请表,签字盖章后拍照或扫描上传至系统。申请成功后,学校再通知本校报名学生进行个人报名。 2.个人报名:由学生本人登录大赛官网注册个人参赛账号,注册成功后点击登录,按要求填写个人有关信息,填写完成后在系统内提交即完成报名。 四、赛程安排 本届大赛分为资格审核、初赛、省级选拔和全国决赛四个阶段,有关安排如下: 1.资格审核 大赛组委会将对团体学校或学生个人提交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报名条件且按要求填写、提交各项信息的学生可获得初赛参赛资格。 2.初赛 (1)考查内容:主要考查中学阶段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学科素养及逻辑思维等,满分200分。 (2)考查形式:在线测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3)初赛时间:2月上旬-3月上旬,共组织3次,全国统一考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选拔机制:根据考查结果,最终成绩(学生多次考试的最高成绩)排名位列同年级全省前20%或全校(限团体报名学校)前15%的考生均可获得参加省级选拔笔试的资格。 3.省级选拔 (1)笔试考核: ①考查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运用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审辩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等,满分300分。 ②考试地点:团体报名的考生优先以学校为单位设置考点,个人报名的考生以省为单位统一设置考点。 ③考试时间:2024年3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④选拔机制:以省为单位,根据考查结果(区分不同学科方向),成绩排名位列参赛人数前10%左右的考生可晋级面试考核。 (2)面试考核: ①考核内容:面试考核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满分10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潜质。 ②考核地点:以省为单位设置考点。 ③面试时间:2024年4-5月,各地区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④选拔机制:以省为单位,区分不同学科方向,根据省级选拔结果(笔试占比40%,面试占比60%),总成绩位列参加面试人数前10%左右的考生可晋级全国决赛。 4.全国决赛 决赛举办时间为2024年7-8月,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五、奖励办法 1.学生奖励 (1)省级选拔阶段,笔试考核成绩排名(区分不同学科方向)位列本省参赛人数约前10%、10-30%、30%-50%、50%-70%的学生分别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及优秀奖。 (2)全国决赛阶段,根据考查结果,评选出全国一、二、三等奖若干。 2.教师奖励 (1)省级选拔阶段,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2)全国决赛阶段,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教师,颁发“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3)对于为大赛组织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教师,颁发“优秀组织教师”荣誉证书。 3.学校奖励 (1)对于为大赛组织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团体参赛学校,颁发“优秀组织单位”荣誉证书。 (2)全国决赛阶段,对于团体报名参赛的学校,根据其学生成绩计算团体总分,并按总分高低评选出团体一、二、三等奖若干。 六、其他事项 1.大赛坚持公益性、自愿参赛的原则,不收取任何费用。(省级选拔和全国决赛期间参赛学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 2.团体报名的学校或个人报名的学生需严格按照报名时间要求进行报名,逾期不予补报。 3.若参赛学校或学生在考试期间出现作弊等违规行为,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和成绩。 4.本届大赛组织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监督电话:010-61943114. 七、联系方式 大赛官网:www.iccedu.com.cn 大赛官微:ICC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 咨询电话:010-69943392、19520489243、15321316683 电子邮箱:iccedu@vip.163.com 八、附则 大赛最终解释权归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竞赛委员会所有。 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竞赛委员会 2023年11月20日 关于举办2024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的通知.pdf2024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报名常见问题解答1.哪些学生可以参加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面向全国高中年级在读学生,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但高三学生无法参加全国决赛。 2.如何报名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分为团体报名和个人报名两种报名方式。学校和学生均可在官网注册账号报名,具体报名时间及流程请参考官网、官微发布的相关说明。 3.报名参加大赛需要费用吗?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坚持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团体或个人报名均免费参赛。 4.个人报名和团体报名有什么区别?①报名阶段的区别: 团体报名是指学校组织老师在官网注册团体参赛账号,并提交加盖学校公章的参赛申请表,然后本校学生进行个人报名,填写本人参赛信息。 个人报名是指仅由学生本人完成了个人账号注册,然后提交参赛申请。 注:不论是团体报名还是个人报名,参赛学生都需根据个人报名流程完成账号注册并提交申请。 ②参赛阶段的区别: 初赛阶段,团体报名学生最终成绩排名位列同年级全省前20%或全校前15%者均可晋级省级选拔笔试考核,个人报名学生最终成绩排名需位列同年级全省前20%方可晋级省级选拔笔试考核。 注:不论是团体报名还是个人报名,学生考试内容是一致的。 5.学校团体报名需要提交学生信息吗?不需要,学校组织老师只需在系统内填写团体参赛申请信息,导出后加盖公章上传提交即可。本校学生信息由学校通知学生本人根据个人报名流程去完成信息填写并提交。 6.学校团体报名可以注册几个账号?一个学校只能注册一个账号,当某校老师已完成本校团体账号的注册报名,则该校其他老师将无法再注册账号,如果该校老师在完成注册报名后需更改登录手机号的,可联系技术人员(微信iccedu)处理。 7.团体参赛能否先由学生个人报名,然后再由学校完成团体参赛申请?是可以的,只要一个学校在报名截止前完成团体报名参赛申请,那么该学校所在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申请前完成的个人报名还是之后完成都算团体参赛的学生。 8.个人报名,必须要关注大赛的公众号吗?是的,扫码关注公众号是报名流程的最后一步,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后续接收相关通知。建议学生优先使用本人报名登录的手机号绑定的微信扫码关注,如果无法实现,也可使用家长的微信扫码关注。如需更换已绑定微信号,可先解绑然后重新扫码关注。 9.学生个人报名成功后,就具有参与初赛的资格了吗?是的,报名成功后等待第一次初赛考试通知即可。 10.初赛时间是什么时候?如何考试?2024年大赛初赛共组织3次,均为在线测试,第一次考试时间为2月上旬,第二次考试时间为2月中旬,第三次考试时间为3月上旬,考生可使用电脑或手机参加考试,考试地点选择在家或在学校均可,具体考试流程及要求届时会提前通知。 11.初赛考核哪些内容?初赛主要考查中学阶段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学科素养及逻辑思维等,共50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200分(其中语文60分、数学60分、逻辑48分、物理/历史32分),考试时间为120min。 12.初赛评奖吗?哪些学生可以晋级省赛?初赛仅提供成绩证明,不评选奖项。参加多次考试的学生取其多次考试成绩的最高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最终成绩位列全省同年级同科类(物理/历史)考生前20%或全校(限团体报名学校)同年级同科类(物理/历史)前15%的学生均可晋级省赛。 13.省级选拔时间是什么时候?哪些学生可以参加?2024年省级选拔笔试考核时间约为3月下旬,初赛晋级的学生具备参加省级选拔笔试考核的资格。省级选拔面试考核时间为4-5月,省级选拔笔试考核成绩位列全省约前10%的学生具备参加面试考核的资格。 14.省级选拔考核地点如何安排?笔试考核阶段,团体报名的考生优先以学校为单位设置考点,个人报名的考生以省为单位统一设置考点。面试考核阶段,以省为单位统一设置考点。 15.省级选拔考核哪些内容?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运用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审辩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等,满分300分,考试时间约120分钟。面试考核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满分10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潜质。 16.省级选拔阶段设置哪些奖项?学生奖项:笔试考核成绩排名(区分不同学科方向)位列本省参赛人数约前10%、10-30%、30%-50%、50%-70%的学生分别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及优秀奖。 教师奖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学校奖项:对于为大赛组织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团体参赛学校,颁发“优秀组织单位”荣誉证书。 17.全国决赛时间是什么时候?哪些学生可以参加?2024年全国决赛举办时间为7-8月,在省级选拔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笔面试考核总成绩位列省一等奖前10%左右)的学生具备晋级全国决赛的资格。 18.全国决赛阶段设置哪些奖项?学生奖项:根据考查结果,评选出全国一、二、三等奖若干。 教师奖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教师,颁发“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学校奖项:对于团体报名参赛的学校,根据其参赛学生成绩计算团体总分,并按总分高低评选出团体一、二、三等奖若干。考试形式:笔试考试内容:考试不区分年级,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潜质。具体考查内容如下:关于举办2022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的通知 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是教育部审批通过的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 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关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育工作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遵循教育部《关 于公布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1) 7号),现正式启动2022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赛事安排如下:一、参赛对象品学兼优、素质全面,具备一定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高一、高二年级在校学生。二、组织机构(一)主办单位中国老教授协会(二)学术支持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三)竞赛委员会三、选拔程序本届大赛分为资格审查、省级选拔和全国决赛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一)资格审查1.材料审核:竞赛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报名学生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合格者获得参加省级选拔的资格。2.结果查询: 2022年5月20日左右。(二)省级选拔1.考试时间: 2022年6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后续通知为准)。2.考试地点:详见全国各省级选拔赛区后续考点安排。3.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潜质。考查内容包括且不限于语文、数学、物理(仅限理科类或物理类考生)、历史(仅限文科类或历史类考生)等学科知识以及逻辑推理、审辩式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4.奖项设置:对省级选拔阶段表现出色的学生,以考点为单位,根据笔试结果,评选出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和省级三等奖等奖项。(三)全国决赛1.参赛资格:在省级选拔阶段获得省级一等奖且成绩位于前列的学生。2.举办时间: 2022年8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后续通知为准)。3.决赛赛制(1)分流方向志愿填报:本届决赛区分“科学与工程”、“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参赛学生在进行决赛报名时可结合自身选科与兴趣等填报分流志愿。(注:文科类或历史类考生不得填报“科学与工程”和“医学”方向。)(2)考核形式:包含笔试和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辩与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等。4.奖项设置:对全国决赛阶段表现出色的学生,区分不同专业方向,按照笔面试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排名,共评选出:全国一等奖四、重要日程1.大赛报名截止时间: 2022年5月10日24:00。2.公布初审结果: 2022年5月20日左右。3.省级选拔: 2022年6月中旬。4.全国决赛: 2022年8月中旬。
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教育部白名单赛事
3258 ¥ 1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此项竞赛需单独购买参赛设备!
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
6471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教育部白名单赛事
188 ¥ 160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一、比赛主题成长·守护·筑梦二、参赛对象 全国中小学生,组别包括:小学低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初中组、高中组。 三、比赛形式 参赛作品类型包括:绘画、书法、摄影、数字美术、陶艺。 四、比赛流程 1. 第一阶段:2023年1-2月组织发动比赛 2. 第二阶段:2023年3-7月全国作品征集3. 第三阶段:2023年8月参赛作品专家评选,陆续发放获奖证书4. 第四阶段:2023年9-12月举办颁奖仪式五、评审细则 (一)年龄组别 小学低年级组(6~9岁组)、小学高年级组(10~12岁组)、初中组、高中组(含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二)评审等级 本届比赛作品评审实行百分制,按绘画、书法、摄影、数字美术形式、陶艺分类,等级暨奖项设置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三)分类细则 1. 绘画 (1)创作立意:符合主题、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富于创意; (2)形式美感:构图;造型;色彩;媒材;(基于此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3)年龄特点:符合适龄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2. 书法: (1)创作立意:符合主题、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富于创意; (2)形式美感:讲究笔法、章法、布局,形式内容和谐统一;作品整洁,书写清晰,美观大方;(硬笔作品要求书写规范) (3)年龄特点:符合适龄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3. 摄影 (1)创作立意:符合主题、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富于创意; (2)形式美感:曝光准确、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等视觉效果; (3)年龄特点:符合适龄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4. 数字美术: (1)创作立意:符合主题、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富于创意; (2)形式美感:构图;造型;色彩;主要创作过程须应用数字技术(具有数字创意特点元素,例如多图层,多种笔触效果,创意元素的缩放、移动、复制等);(基于此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3)年龄特点:符合适龄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5. 陶艺 (1)创作立意:符合主题、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富于创意; (2)形式美感:造型;材料特性;釉色应用;烧制特色;工艺传承;(基于此5个维度进行评价) (3)年龄特点:符合适龄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六、作品要求 (一)内容 引导少年儿童少年儿童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健康快乐成长、守护美丽家园、筑梦美好未来,用绘画、书法、摄影、数字美术、陶艺等艺术形式展现身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景象、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社会图景、美丽乡村里的幸福生活和快乐童年、科技进步中的未来世界等,在创作过程中发现身边的美、欣赏家乡的美、热爱祖国的美、创造艺术的美。(二)规格 (1)纸质绘画作品原件不超过 40×60 厘米,使用材料和表现形式不限。 (2)书法作品原件不超过四尺对开。 (3)摄影作品须附带作品拍摄过程的相关技术文字介绍,另自备五寸(12.7×8.9 厘米)以上扩印片。 (4)数字美术作品须同时提交所使用的电脑软件生成的设计源文件。(5)陶艺作品须于比赛管理平台提交不同角度的参赛作品照片至少3张,同时提交作品原件至组委会。(三)版权1. 作品应符合赛事主题,内容积极向上,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2. 参赛作品版权归属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权保留作品且在相关活动中使用(包括展出、宣传、出版、制作衍生品等),不另付稿酬,不退回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 3. 参赛者必须保证参赛作品为本人创作,出现下列情况,比赛组委会将在比赛官网、公众号进行公告,取消其参赛资格:(1)辅导老师或家长直接参与作品创作;(2)使用高仿、代笔、抄袭他人的作品参赛;(3)重复使用往届参赛作品参赛(比赛组委会将启动评选识别排重系统,与往届参赛作品进行识别排查)。4. 参赛者还应保证其所提交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或第三方机构的权益(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凡因作品或参赛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七、作品评选 1. 评选原则 作品评选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作品符合比赛主题,有独特的创作思路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表现形式;鼓励少年儿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鼓励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2. 评选形式 比赛组委会将邀请并选聘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成立全国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比赛组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评审规则开展参赛作品评审及指导工作。八、奖励办法 1. 学生奖项设置 分类设置:绘画、书法、摄影、数字美术、陶艺。奖项:分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向获奖学生颁发获奖证书。 2. 组织单位及教师奖项设置 比赛组委会特设优秀组织单位奖若干,向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特设指导教师一、二、三等奖,向优秀指导教师颁发获奖证书。 备注:所有一等奖作品原件须按要求邮寄至全国比赛组委会,凡不按要求送交者,视为自动放弃获奖资格。教师获奖证书按最高奖项发放,不重复发放。 九、联系方式报名联系:15725426629李老师(微信同号)13395425815张老师(微信同号)13370850779韩老师(微信同号)13361272062刘老师(微信同号)
7月23日河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直播
9700 免费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学校简介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964年建校,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河北工艺美术学校。2001年10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与河北大学联合组建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2013年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制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省内唯一一所旨在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 学院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毗邻雄安新区,校园占地488亩。学院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70余人,专任教师339人,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75人。五十七年以来,学院培养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毕学峰、著名画家吴建潮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在内的两万多名工艺美术工作者,为传承中国工艺美术以及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专业设置齐全,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雕塑设计等21个专业及方向。各专业师生在美术界最具有权威的全国美展、年展、届展中屡获殊荣,多名师生作品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中南海会议厅、中华世纪坛、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采用,多件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院摸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专科院校的教学之路,特点是“面向文化产业市场,以传承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为基础,用现代设计意识和技术做保障,走一条继承、发扬、研究、创新的艺术教育道路”。学院形成了“两校区、一中心”的办学格局,通过“艺工坊”“学工坊”“教师工坊”“大师工坊”等实习实训单元模块设置和项目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专业人才。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积极响应我国高校相关的国际交流政策,在着力引进优势的国际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先后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韩国嘉泉大学等国外优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3+3”专本硕留学、师生中短期国际艺术工坊以及跨国交流展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且常态化的合作。 学院以工艺美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主体,坚持艺术特色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7月23日泰山科技学院·官方直播
5971 免费
泰山科技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学校简介 成立于2004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管、经、法、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座落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泰安,位于天下第一山的泰山脚下,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状分布四通八达。学校建有古书院围合式的现代书院、高规格图书馆、一流的实验设施、先进的淬炼领导力训练基地等,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泰山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管、经、法、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大学。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2021年2月3日,教育部致函山东省人民政府,学校更名为泰山科技学院。 新校区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状分布、四通八达。学校建有古书院围合式的现代书院、高规格图书馆、一流的实验设施等,占地面积1000余亩。现设六个二级院系,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400多人,教师378人;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30余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共330项,其中一等奖34项,获得省级奖项共计279项,其中一等奖48项。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考研率平均在11%左右。
7月23日潍坊职业学院·官方直播
5637 免费
潍坊职业学院-招生办 共1课时
学校简介潍坊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综合竞争力100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第一名。 学院坐落在世界风筝都——山东省潍坊市,现有滨海、奎文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林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经营管理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10个全日制二级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等跨专业教学机构,开设“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3个,三年制高职专业53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4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2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8名、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名、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4名,聘任发展顾问、产业教授等16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8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6个、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 深化产教融合、学岗融通的“双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先后与潍柴、海尔、歌尔、北汽福田等8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1个、共建专业40个。牵头成立山东省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学前教育产教联盟,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被评为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山东省1+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大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学徒制、山东省混合所有制项目试点,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成效显著,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入选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山东省首批学分制管理试点高职院校、山东省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试点院校、山东省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17个项目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包括9个骨干专业、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现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山东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4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7个。学院主持、参与8个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5项。 大力开展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建有15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89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29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2800多篇,荣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410余项。组建20支科技服务团队,近三年开展社会服务119020人次。成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农业经理人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年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近三年实现各项社会服务收入6400余万元,学院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重要集聚地。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平台孵化、双线并行”工作机制。先后同60多所国(境)外高校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派出10批次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研修,引进外籍教师50余人,培养外国留学生600余人。选派4批农业专家赴刚果(金)承担商务部援非项目,在巴基斯坦、刚果(金)等建成海外技术培训中心3个,举办中外(鲁台)合作办学项目2个,成立中德潍萨学院和山东(潍坊)中德师资培训基地,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标准;与韩国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和游学活动。学院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深入挖掘“明德尚学 强能善技”校训文化内涵,凝练形成“崇实尚行 敢于争先”潍职精神。广泛开展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七个一”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4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85项(其中一等奖32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54项。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171项,2020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1金1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1金1银。学院获评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退役士兵单独招生试点学校、山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保障学生成长成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和欢迎。 2020年11月8日,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学院成功举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活动并讲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展示活动中,陈宝生、刘家义来到职教活动周活动现场,观摩了参展学院、企业展板及学生技能才艺展示,参观了学院实训中心,视察了由学院承办的高职工业设计技术赛项和园艺赛项比赛现场。活动的成功举办赢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经过6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院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学院将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创建”的工作主线,以“双高/职教高地”建设为抓手,聚焦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建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全力打造“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
天津高校招生直播
967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2023 苏州大学 | 研究生招生
6986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工程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共1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2023 武汉大学 | 研究生招生
8358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学校简介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62人,其中正副教授3086人,有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50人,硕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62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2023 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生招生
11579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学校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023 鲁东大学 | 研究生招生
5840 免费
技术团队 共0课时
学校简介学校坐落在“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一所以文理工农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2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属21所“双高”建设高校之一。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文化传承】学校于1930年始建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县莱阳,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胶东师范学校、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阶段,以吴伯萧、何其芳、臧克家、老舍、萧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贤曾在这里弘文励教,培养了一大批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优秀人才,孕育形成了“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的校训精神和“求是至善 尚实致用”的优良校风。2001年,原直属山东省交通厅、建校于1978年的山东省交通学校并入。2006年,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办学条件】学校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校园。校园占地3450亩,校舍建筑面积74.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亿元。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图书馆藏书253.3万册、电子图书112.1万种。在校生3.1万余人。【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学科立校,学科实力不断增强。现设25个学院、71个研究院(所)、61个本科招生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拥有1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20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是全省同学科中唯一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工程学稳定在ESI全球排名前1%。【教学成果】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12年,成为山东省首批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教师教育基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通过山东省美育评估和体育评估。现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思政课“金课”。在近四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获奖7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5项。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15位。【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建有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衔接配套、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8个。“十三五”期间,共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6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0项,立项经费2205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703篇,出版学术专著217部,授权发明专利339项、实用新型专利160项;获得省部级奖励69项。2021年度科研经费13279万元,连续三年突破亿元。【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现有专任教师1739人,正高218人,副高5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58人,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70人次、省级人才称号专家91人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32个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服务地方】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融合,构建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决策咨询、共建共享、文化传承与创新“五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工作模式。2016年以来,新增地方政府、省直部门等战略合作伙伴40个、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单位89家,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45个协同创新平台;共建绿叶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绿叶生命与健康产业学院、盈科法学院、拓伟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多功能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获批省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承担社会委托项目856项,到账经费25459万元。学校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入选中国宇航学会单位会员、国家海洋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单位,连年获评“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十佳驻烟单位”等荣誉称号。【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校是原国家教委首批公布的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200所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正式认证的22所高校之一。每年长短期留学生人数1200余人。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现设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日本二松学舍大学、韩国岭南大学举办1个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3+2”等模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卢瓦尔孔子学院先后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汉语考试优秀考点”。在马来西亚设立鲁东大学教育硕士教学基地,成为我校历史上首个海外教学基地。【人才培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历代鲁大人笃定的办学信念。九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这里迈出校门,踏入社会。迄今为止,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32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以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基础知识牢和职业技能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尤为难得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出了以国际知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代表的饮誉文坛的“鲁大作家群”。目前,鲁东大学全体师生正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发展定位和“党建引领、学科筑峰、育人为本”办学思路,进一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着力提升发展层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构建内涵质量提升与外延资源拓展双驱动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把学校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服务地方成效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数据截至2022年6月)
2023华南理工大学综评(招办宣讲)
651 ¥ 1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0年进入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什么是综合评价招生?综合评价是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最终录取按照高考成绩、学校测试成绩、学考成绩转换为综合分并按一定比例择优录取。目前主要实施区域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等地区。通俗的来讲就是降分录取。在新政改革下综招更加注量考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综评系统如果能够利用好则会帮孩子提升一定的竞争力,更大概率通过综招,给考生提供一条升学的道路。综合评价的好处:1、增加录取名校的机会随着综合评价逐渐发展,更多重点院校、中外合办院校、省属院校加入综合评价招生,考生选择的院校和专业增多,即使高考成绩低于录取分数,通过综合成绩提高排名,录取名校的几率更大了;对于成绩优异或有学科特长的考生来说,多了一种升学选择,竞争压力也相对变小了。 2、部分专业仅在综合评价招生综合评价报考的专业虽然没有普通高考那么广泛,但基本上综合评价招生专业都是高校招生专业中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此外,部分专业仅在综合评价招生,比如北外部分小语种专业。 3、高考双保险综合评价是通过高考成绩、校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择优录取的,如果高考失利,但参加了高校的综合评价,校考取得不错的成绩,可以用一样的高考成绩考进更好的大学。 4、优惠政策更大综合评价通过综合成绩排名录取,高考成绩占比低,大大降低高考录取难度,部分高校对于校测表现突出的考生在校考中加分或直接放宽成绩要求。 5、增加考生阅历、学习面更广综合评价除了和普通高考一样参加高考外,还需要参加校考,校考一般包括了面试、笔试、体育,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范围较广,这也需要考生们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6、部分院校有奖学金可减轻经济压力如昆山杜克大学在招考简章中明确指出学校将根据对申请人的自主综合评估成绩颁发给符合标准的申请人不同额度的奖学金,最高可覆盖四年全额学费,按学年发放。所有申请人都将自动纳入奖学金的评估范围,无需单独申请。当然其他学校还要以各大院校具体招考简章为准。
2023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招办宣讲)
378 ¥ 1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共0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内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位于中国宜居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海市。获国家教育部特批,以及广东省教育厅、珠海市政府和各界大力支持,北师港浸大于2005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创校校长吴清辉教授建立,采用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由许嘉璐教授任校董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任校长。秉承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北师港浸大创新地推行全人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子。 北师港浸大实施英文教学,学术标准接轨国际。学校有工商管理、文化与创意、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理工科技共四个学部,以及研究生院,设28个本科专业(方向),获批开设9个研究型研究生专业、5个授课型研究生专业,在校生约8000人。本科毕业生获颁北师港浸大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位。 与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北师港浸大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博雅型大学,为内地高等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博雅型大学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其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多,讲求文理兼通,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北师港浸大开展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特色博雅教育,培养“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人才。北师港浸大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广东省实行多元化招生,同时招收港澳台及外国学生。202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外升学的约74.5%,全球百强名校输送率达81%。就业的学生备受世界500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青睐,创业的毕业生中有人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等,也有校友在公益路上发光发热。北师港浸大十分注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熟悉国情国学,培养家国情怀。汲取“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六艺的精髓,学校开设古琴、雅乐、中华射道等相关课程。作为课程的延伸,学生社团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展现勃勃生机。北师港浸大的博雅教育以教学为主,也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学校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连年获得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经费支持。教职员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教研课题,以及产学研项目。学校还设立校内科研基金,培育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等。北师港浸大积极整合大学资源,服务社会。例如,学校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市社会福利中心等机构和组织牵手,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食品安全、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体育规划等领域合作。学校也有多位教授在不同机构中担任专家、顾问等角色,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北师港浸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珠海毗邻港澳,以港珠澳大桥相连;生态环境优美,连年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珠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容闳等一批珠海人曾远渡重洋学习先进科技,为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2023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招办宣讲)
283 ¥ 1
宁波诺丁汉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中国的一所国际大学 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UNNC)是第一所在中国开放的中外大学。成立于 2004 年,经中国教育部完全批准,我们由诺丁汉大学与中国教育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合作运营。 快速事实 奖项500诺丁汉大学在QS世界排名和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英国大学前20名 人 500我们拥有 100 多个学生组织和社团,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日历 世界500强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合作伙伴交流和留学项目 研究我们大约 45% 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世界排名前 10% 的期刊上 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 (UNNC) 是 2004 年在中国开设的第一所中外大学。 在UNNC,我们有8000多名学生,其中7%以上来自港澳台及海外国家。 我们拥有超过 900 名员工,分布在学术和专业服务领域。 我们的教职工和学生来自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 该大学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占地 144 英亩(584,666 平方米)。 我们有 三个学院:商业、科学与工程、人文和社会科学。 我们提供 29 门 本科课程 和 18 门 研究生授课课程。 我们于 2008 年 12 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超过 500 名博士生。 2020 - 21 学年的准确数字。 紧缺毕业生我们有超过 8,000 名学生,每年约有 1,500 名毕业生具有优异的学历、可转移的技能、创造性的视野和全新的视角。世界各地的雇主都需要他们,他们认识到招聘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的好处。 我们的国际化政策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也可以作为交换生或出国留学的学生到世界各地的其他大学学习。 阅读更多 高影响力研究 UNNC 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卓越研究、创新和知识交流中心。在与宁波政府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合作下,我们通过世界一流的研究和创新为当地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的 研究涵盖所有院系和学科 ,我们拥有多个中心和研究所,致力于提供与中国利益和需求相关的世界领先研究。 我们热衷于支持未来的研究人才。我们资助和支持 500 多名研究生,他们在我们的研究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素质的员工 我们在 UNNC 拥有超过 900 名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人员,他们来自全球至少 40 个国家的顶尖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 校园内的所有教学均由从诺丁汉借调或按照诺丁汉大学标准任命的教职员工以英语进行。 我们有 25 名通过李达森讲座教授计划任命的世界级教授。他们的主要研究领域跨越海洋经济学、新材料、商业创新等。 年度报告 UNNC 2020 战略阐明了我们对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的承诺。教学和学习仍然是 UNNC 发展的核心。 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一直通过全球合作机构支持的面向全球的学术项目和海外交流机会促进国际化。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我们的国际校园、无数的交流机会和学术课程来丰富他们的国际视野并发展国际技能。 在科研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整合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结合当地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学校经过16年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我校的成立被教育部评选为“新中国60年教育”60大事件之一。在上海排名咨询公司2020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最佳大学排名中,北大在中国排名第68位,在浙江排名第二。
2023中国石油大学综评(招办宣讲)
413 ¥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办 共0课时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学校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青岛两校区所在地同时也属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现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9000人、研究生95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8.7万余人。综合素质评价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综合评价等招生模式考察的一个维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重要参考。每年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学校会指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档案。此后家长和学生需要在高二、高三规定时间内登录本省教育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如各种成绩、证明、获奖材料等形成学生三年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评价档案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在综合评价招生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其结果在综合评价报名、初审、校测、录取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初审、校测方面,以山东2022综评招生为例:山东省综合评价报名时,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报名情况,向高校提交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该档案在综合评价校测面试环节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2022年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进行在综招初审时都明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填好云平台内容,是家长在为孩子打造人设!
2023浙江大学综合评价报考优势
594 ¥ 1
浙江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5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9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901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97.1万册。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3136人、国际学生5609人、教职工977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3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在2022年2月国家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综合素质评价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综合评价等招生模式考察的一个维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重要参考。每年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学校会指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档案。此后家长和学生需要在高二、高三规定时间内登录本省教育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如各种成绩、证明、获奖材料等形成学生三年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评价档案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在综合评价招生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其结果在综合评价报名、初审、校测、录取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初审、校测方面,以山东2022综评招生为例:山东省综合评价报名时,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报名情况,向高校提交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该档案在综合评价校测面试环节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2022年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进行在综招初审时都明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填好云平台内容,是家长在为孩子打造人设!
2023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评价招生优势
574 ¥ 1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后发展为中央军委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注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另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近200人。学校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长江特聘”“青年长江”等高水平师资。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综合素质评价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综合评价等招生模式考察的一个维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重要参考。每年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学校会指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档案。此后家长和学生需要在高二、高三规定时间内登录本省教育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如各种成绩、证明、获奖材料等形成学生三年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评价档案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在综合评价招生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其结果在综合评价报名、初审、校测、录取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初审、校测方面,以山东2022综评招生为例:山东省综合评价报名时,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报名情况,向高校提交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该档案在综合评价校测面试环节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2022年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进行在综招初审时都明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填好云平台内容,是家长在为孩子打造人设!北外作为最受欢迎的综评高校之一,招生省份多、规模大,对比统考成绩来看也实打实的有一定优惠。大部分省份综评比统考(平均分)低10-30分左右,最低分优惠幅度增更大,普遍在30-50分,新疆、四川、山西、河北、海南这几个省最低分差值都达到了60分以上,海南达到79分!可见北外综评优惠幅度,值得报考。招录流程3月底【发布招生简章】→3月底至4月底【报名】→5月下旬【公布初审结果,考生进行校测确认】→6月7日-10日【高考】→6月中旬【校测】→6月中下旬【公布校测成绩及入选名单】→【志愿填报】→【录取】能力测试:形式为面试,满分50分,包括外语口试(满分25分)和中文面试(满分25分)。测试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能力测试总分达到30分且外语口试和中文面试成绩均达到15分的考生为“合格”。达不到测试标准的考生为“不合格”。综合评价成绩算法:测试结果合格的考生,其综合评价成绩为考生的高考(实际考分)、能力测试两个方面的成绩以当地高考成绩满分值按7:3的比例加总。录取规则:依据综合评价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考生,综合评价成绩相同的,依次录取能力测试外语口试、能力测试中文面试成绩高的考生。
2023青岛科技大学综合评价招生优势(招办宣讲)
484 ¥ 1
青岛科技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2年8月崂山校区投入使用,2009年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2019年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投入使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 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4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4个,固定资产总值37亿元。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专利转让数进入中国高校百强,为“天问一号”自主导航提供关键核心技术,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加快推进中德工业大学和中德青年科学院建设,实现中德合作办学一体化发展。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绘就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综合素质评价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综合评价等招生模式考察的一个维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重要参考。每年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学校会指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档案。此后家长和学生需要在高二、高三规定时间内登录本省教育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如各种成绩、证明、获奖材料等形成学生三年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评价档案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在综合评价招生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其结果在综合评价报名、初审、校测、录取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初审、校测方面,以山东2022综评招生为例:山东省综合评价报名时,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报名情况,向高校提交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该档案在综合评价校测面试环节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2022年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进行在综招初审时都明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填好云平台内容,是家长在为孩子打造人设!
如何合理规划专业选择及选科报考优势
609 ¥ 1
365高考平台董老师 共0课时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数量多,层次广,不仅有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也有不到500就能进入的山东省重点一本高校,且综合评价报考要求较低,录取优惠大,是中优等考生冲刺更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会! 综评招生对象:1、学习成绩或许不够拔尖的考生;2、在五大学科竞赛、科创类、文学素养类竞赛中取得省三以上奖项的考生;3、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以及思想品德等其它方便优秀的考生。考生家长该如何备考呢?为大家总结以下几点:一、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定位目标院校提前了解往年综合评价的招生政策、报名条件等是综评备考的基础,建议主要关注以下这些方面:1、院校,并非所有的院校都面向全国招生,弄清楚本省的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十分重要,锁定对本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之后,要根据院校层次、近三年录取分数线等进行二次筛选;2、专业,主要看院校综合评价招生有哪些专业,专业选科要求以及专业报考条件限制;3、招生条件,部分院校设置有对学考成绩或者竞赛奖项的招生条件限制;4、往年录取情况,主要关注院校在该省综合评价录取名额变化、报考人数及报录比、分数线等 二、提前准备报名材料由于部分高校综合评价报名时间较短,简章发布后再去准备报名材料难免手忙脚乱,影响报考,因此建议考生家长提前准备报名材料。 综合评价各校报名材料不一,一般来说包括报名申请表、自荐信、高中阶段历次大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中阶段获奖证书、综合素质评价表等,考生家长可根据往年要求提前准备,2022年实际情况以当年各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推荐赛事虽说多数院校不对竞赛奖项做严格要求,但是有的话,肯定是加分项,特别是成绩在一本线左右的考生,在参加综合评价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建议可参加一些文科赛事理科赛事赛制较长,高三学生已经来不及参加)。四、综评和高考准备时间如何权衡?无论是综合评价,还是其他升学方式,都基于高考成绩,因此高考成绩才是我们努力的第一目标。2023届高三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全面复习、查缺补漏上,确保成绩稳步上升,在空闲时间可以了解一下目标院校,关于综合评价政策,建议家长重点帮助孩子学习及规划。准备了综合评价,考的好不用也高兴!综合评价是高考的双保险,招生院校数量多,层次广,不仅有985高校,也有不到500分就能进入的山东省重点一本高校,且报考要求较低,录取优惠大,是考生冲刺更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会!关于高考升学规划有不明白的欢迎随时咨询
2023山东大学综合评价报考优势
802 ¥ 1
山东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6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综评招生对象:1、学习成绩或许不够拔尖的考生;2、在五大学科竞赛、科创类、文学素养类竞赛中取得省三以上奖项的考生;3、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以及思想品德等其它方便优秀的考生。考生家长该如何备考呢?为大家总结以下几点:一、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定位目标院校提前了解往年综合评价的招生政策、报名条件等是综评备考的基础,建议主要关注以下这些方面:1、院校,并非所有的院校都面向全国招生,弄清楚本省的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十分重要,锁定对本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之后,要根据院校层次、近三年录取分数线等进行二次筛选;2、专业,主要看院校综合评价招生有哪些专业,专业选科要求以及专业报考条件限制;3、招生条件,部分院校设置有对学考成绩或者竞赛奖项的招生条件限制;4、往年录取情况,主要关注院校在该省综合评价录取名额变化、报考人数及报录比、分数线等 二、提前准备报名材料由于部分高校综合评价报名时间较短,简章发布后再去准备报名材料难免手忙脚乱,影响报考,因此建议考生家长提前准备报名材料。 综合评价各校报名材料不一,一般来说包括报名申请表、自荐信、高中阶段历次大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中阶段获奖证书、综合素质评价表等,考生家长可根据往年要求提前准备,2022年实际情况以当年各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2023中国民航大学民航招飞的报考流程以及优势(招办宣讲)
482 ¥ 1
中国民航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中国民航大学(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现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也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以服务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特别是“两业融合”为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是一所具有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是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51年9月25日成立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航学校,1981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建校始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方槐将军为学校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校址,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中国民航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庆祝大会,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书面致辞。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秉承“建民航、兴民航、强民航”之初心,“忠诚、爱国、奋斗”之家国情怀,“明德至善、弘毅兴邦”之校训精神,“严实向上”之校风、“崇德崇严、立学立人”之教风、“笃学、精博、严谨、创新”之学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在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学校设有15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飞行分校、科技创新研究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万余人,其中各类在校研究生近3000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2人,民航特聘专家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等省部级人才共150人次,省部级教学团队11个(2010年以来)。学校现为国内第一所成为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 BI)正式会员并通过专业认证的高校,同时是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ICAO TRAINAIR PLUS Programme)会员。学校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共同创办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系统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已连续两次获得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最长期限(6年)的认证,一直担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席单位之一,并于2016年6月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学校与美国安博瑞德航空航天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法国阿尔比矿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分互认和双学位项目。学校不断适应民航强国“转段进阶”发展特征,深化国际化战略,通过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引进优质境外资源,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实践教学丰富,有各类飞行教学训练飞机75架,机务维修实习飞机22架,D级飞行全动模拟机3台,其他各类训练模拟机/器208套,各类飞机发动机62台套。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238万册,电子图书317万册,数据库106个,与全球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了中商飞、空客、波音、赛峰资料室,开通了中商飞在线、波音在线、空客在线网站,可直接访问相关技术资料。学校生源质量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本科招生质量接近全国高校前5%。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兴业人才,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主要服务于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相关单位和中国商飞、航空工业、中国航发等研发制造单位,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坚守立德树人初心,铸魂育人。不断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发起成立民航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联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教材6部,获批中国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学校不断深化“三全育人”工作,着力构建“十大育人”工作体系。学校坚持文化育人,注重校园文化和智慧美丽校园建设。历经70多年开拓进取,学校已成为中国民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最高学府、主基地和主力军,致力于成为民航领域的高等教育引领者、科技创新示范区、政策咨询智力库、国际交流排头兵,并最终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
2023威海职业学院士官生的优势以及报考流程
311 ¥ 1
威海职业学院·招生办 共0课时
威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原威海广播电视大学、威海教育学院和威海市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2004年5月,与威海市技术学院合并,实行一个学院两块牌子。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院占地3048亩,全日制在校生20683人,教职工1221人,长年聘请的合作企业兼职教师40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3%,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首席技师5名,省技术能手4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名。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骨干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品牌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以服务威海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合作;理论实训一体,实习就业联动;实用管用好用,教学科研并重;对内放开搞活,对外开放办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定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为威海行业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2021年学院办学治校综合改革经验等先后4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专题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定向培养士官是部队依托地方院校优势专业资源,军校双方共同制定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为部队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截至目前,威海职业学院已连续7年被确定为武警定向培养士官院校。威职士官生走出校门当教官始于2015年。对于承担军训任务的士官生,威海职业学院提前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威海职业学院提前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威海职业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副院长连涌清介绍说,今年学院共派出242名士官生前往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13所学校,对数万名新生进行了军训。无论派出士官生数量,还是参训学校的规模,都创历年之最。威职士官生不仅参与威海市多所学校新生军训,今年9月2日至16日,他们还承接了高新区、经区、临港区2020年度预定新兵役前训练任务,帮助预定新兵提前体验军营的生活节奏,为迈好军旅第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2023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学院港澳申请优势及国际升学
172 ¥ 1
中国海洋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023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招生政策
208 ¥ 1
西安交通大学 共0课时
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西迁以来,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西迁精神。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勉励师生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给全校师生以巨大关怀和极大鼓舞,为学校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学校1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1‱。 学校是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9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617人,其中专任教师3818人。师资队伍中入选院士、杰青等国家级各类重大人才工程429人次,获评国家级各类创新团队51个,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3名。 学校现有学生51098名,其中本科生21421名,研究生26609名,留学生3068名;本科专业9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71个。 建校126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医学专家等,如蔡锷、张元济、蔡元培、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汪道涵、吴文俊、杨嘉墀、徐光宪、姚桐斌、陈能宽、江泽民、侯宗濂、黄旭华、顾诵芬、丁关根、吴自良、蒋新松、蒋正华、王希季、李金华、韩启德等。建校以来,有200余名交大校友当选“两院”院士;迁校以来,学校培养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名。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3位新中国“最美奋斗者”、2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位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掌门人。近五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68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5人。迁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29万余名。 学校建立思政引领、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学生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可以从初中毕业生提早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可以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具有创新精神教育的优势,免去中考、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三是少年班的学生可以享受贯通式培养教育的优势,他们只用8年的时间来完成本需10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2023中国科学院综合评价招生政策
433 ¥ 1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向科学进军”中发挥了先导和主力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打开与西方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开放实验室,率先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联想集团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凝练科技创新目标,调整重大科技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备了引领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在新时期新阶段,作为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确立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以及“四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全院共拥有11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8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承担3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9万余人,在学研究生7.9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综合评价档案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在综合评价招生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其结果在综合评价报名、初审、校测、录取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初审、校测方面,以山东2022综评招生为例:山东省综合评价报名时,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报名情况,向高校提交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该档案在综合评价校测面试环节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2022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进行在综招初审时都明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填好云平台内容,是家长在为孩子打造人设!
202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少创班政策宣讲(招办宣讲)
182 ¥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办 共0课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31个学院(学部),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学校于1958年9月在北京创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长。这是我党亲手创办的红色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建立的大学,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来,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2017年9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建校60多年来,学校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学发展的指南,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谋划“十四五”发展,努力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本科升学通道详细讲解
408 ¥ 1
365高考平台褚老师 共0课时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数量多,层次广,不仅有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也有不到500就能进入的山东省重点一本高校,且综合评价报考要求较低,录取优惠大,是中优等考生冲刺更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会! 综评招生对象:1、学习成绩或许不够拔尖的考生;2、在五大学科竞赛、科创类、文学素养类竞赛中取得省三以上奖项的考生;3、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以及思想品德等其它方便优秀的考生。 考生家长该如何备考呢?为大家总结以下几点:一、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定位目标院校提前了解往年综合评价的招生政策、报名条件等是综评备考的基础,建议主要关注以下这些方面:1、院校,并非所有的院校都面向全国招生,弄清楚本省的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十分重要,锁定对本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之后,要根据院校层次、近三年录取分数线等进行二次筛选;2、专业,主要看院校综合评价招生有哪些专业,专业选科要求以及专业报考条件限制;3、招生条件,部分院校设置有对学考成绩或者竞赛奖项的招生条件限制;4、往年录取情况,主要关注院校在该省综合评价录取名额变化、报考人数及报录比、分数线等 二、提前准备报名材料由于部分高校综合评价报名时间较短,简章发布后再去准备报名材料难免手忙脚乱,影响报考,因此建议考生家长提前准备报名材料。 综合评价各校报名材料不一,一般来说包括报名申请表、自荐信、高中阶段历次大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中阶段获奖证书、综合素质评价表等,考生家长可根据往年要求提前准备,2022年实际情况以当年各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推荐赛事虽说多数院校不对竞赛奖项做严格要求,但是有的话,肯定是加分项,特别是成绩在一本线左右的考生,在参加综合评价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建议可参加一些文科赛事(理科赛事赛制较长,高三学生已经来不及参加)。 四、综评和高考准备时间如何权衡?无论是综合评价,还是其他升学方式,都基于高考成绩,因此高考成绩才是我们努力的第一目标。 2023届高三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全面复习、查缺补漏上,确保成绩稳步上升,在空闲时间可以了解一下目标院校,关于综合评价政策,建议家长重点帮助孩子学习及规划。 综合评价是高考的双保险,招生院校数量多,层次广,不仅有985高校,也有不到500分就能进入的山东省重点一本高校,且报考要求较低,录取优惠大,是考生冲刺更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会!关于高考升学规划有不明白的欢迎随时咨询
技术支持©山东佳佳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鲁ICP备20014635号-2